日本涉台问题上对中国做出的示好还未多久,便开始让局势复杂化了。最近,日本防卫省发布的2025年新版《防卫白皮书》引发了中方强烈反应。白皮书中提到中国为“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”尚融,这一表态立即引起了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双重回应,严厉批评日本此举。此时,问题的源头并不单单是白皮书本身,而是日本的战略焦虑和其背后的深层次意图。
翻开这份上百页的白皮书,关于中国的内容占据了39页,几乎可以说是全书的重心。书中充斥着激烈的措辞,诸如“中国意图以实力改变东亚现状”和“中国对台海局势构成实质性威胁”之类的表述,意图显而易见:塑造中国为威胁地区稳定的“罪魁祸首”。此外,白皮书中还首次提出了“灰色地带事态”的概念。这个词语看似晦涩,其实是在模糊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,指的是非战斗状态下的“强势行为”,如派遣军舰巡航、无人机侦察、舆论战等手段,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冲突,但实质上却在推动局势的变化。
展开剩余82%日本之所以如此强调“灰色地带”,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的政策考量。通过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,日本或许在为未来的“快速军事应对”寻找法律依据,并试图绕过国会审批程序。正是这一点,让中国对日本的动向感到极度警觉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特别强调,台湾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,任何外部干涉都无权置喙。林剑还指出,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,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,中国在相关地区的行动合法且正当。而此次的强烈反应,实际上是对日本的警告——在误判形势的情况下,单方面对中国进行挑衅,必然会付出代价。
中国国防部的反应同样严厉。发言人蒋斌明确表示,日方通过炒作“中国威胁”并进行虚假的叙事,意图为自身军事政策松绑,为其极限军事行动提供口实。中国不会容忍日本以此方式干涉中国的内政,并警告日本,挑衅行为终将遭遇反击。
目前的中日关系,已经显现出一种矛盾的局面。尽管日本在政治上对中国发起了挑战,但在经济领域,它又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的合作。今年上半年,中日双边贸易保持在高位,中国依然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。诸如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等领域,日本不少企业都急于进入中国市场。然而,正如外交部所警告的那样,日本若在政治上不断挑战中国,就必须准备好承担后果。
尽管日本和美国在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,但这种合作是否能够为日本提供实际支持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尽管美日频繁举行高层磋商,展开大规模联合军演,甚至美日菲三国联合巡逻等活动,但一旦局势真的危机四伏,特朗普是否会伸出援手,依然令人无法预测。
日本的“挑衅”并未必能换来外部支持,这也让石破茂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。石破茂自上任以来,曾表示希望改善中日关系。然而,在许多关键问题上,他的表态似乎都缺乏实际行动,尤其是对台问题上更是默不作声。似乎可以将他与特朗普的“只管说,不管做”相提并论,令人怀疑其对改善两国关系的真诚度。
与此同时,日本政府也在准备将自研的12式改进型岸舰导弹部署到九州地区。这款导弹的射程超过1000公里,足以覆盖台湾的主要城市及福建沿海多个地区。这是日本首次拥有能够直接打击台湾本岛的能力,而且这些导弹能够与美军的“宙斯盾”系统联动作战。根据部署计划,这些导弹将于年底前投入使用。这一军事行动的背景,表明日本在台海局势中可能早有“参与”的预备。
中国国防部对此表示高度关注。蒋斌指出,日本这一行为,实际上是在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,赤裸裸地进行区域挑衅。自2015年起,日本便开始逐步放宽自卫队的限制,先后允许自卫队执行海外任务、参与联合军演、增加军费,甚至提出所谓的“反击能力”。这些调整表明,日本在蓄意打破战后“专守防卫”的框架,而“中国威胁”恰好成为了他们推动这些政策的借口。
这些战略变化并非偶然,日本防卫白皮书的多次提到“中国威胁”并非随意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。日本意图通过这种方式,推动国内立法变革,并在国际上寻求支持。白皮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广泛传送至海外使馆和智库,试图将中国塑造成“不稳定因素”。
如果石破茂真心想要改善中日关系,或许应该亲自来北京走一趟,进行外交访问,同时也能得到“现实教育”。如果他没有这样的举动,那就意味着他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。
如今,中日关系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点。一方面,中国仍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,双方在新能源车、芯片、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。另一方面,在安全政策上,两国的分歧却越来越大。日本一边做生意,一边却在背后悄悄备战,这种双面态度必然难以长久。日本如果继续将中国视为“最大战略挑战”,那么中国的“战略回敬”也早已准备好,且不会只是表面的愤怒。中方的反应,将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。
如今的中国,已不再是可以轻易被定义或操控的国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